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
龙泉校区: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电话:0871-65843058
艺心塑美沉淀时光
合文波现任艺术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职教师,主要研究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与开发,是国家高级摄影师,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长期深耕中,合文波对造型与视觉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坚持。他认为,造型与视觉艺术是独特的认知表达载体,既承载着精致的艺术审美,更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内核与信念追求,能够以简练精准的方式勾勒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图景。这种对艺术本质的深刻体悟,贯穿于他的艺术设计之中,也贯穿于他的育人过程中。
今天,让我们从了解合文波老师的艺术作品开始,逐步了解他以艺术情怀浸润文理学子的育人之路。
匠心独塑周培源像
2019年3月,周培源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邀请合文波负责周培源肖像雕塑的设计与还原工作。接下委托后,他全身心投入创作,从最初的草图构思开始,反复打磨细节,不断完善设计,历时8个月倾注大量心血才最终完成这件凝聚匠心的作品。2023年12月,这件雕塑作品在《都市时报》上获得报道,如今它被安放在昆明西山脚下统战园区内的周培源旧居中,成为一处富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景观。
生动鲜活再现文脉
2022年合文波受云南省博物馆委托制作了群雕《向前冲》,以及2023年的《聂耳》,《孙髯翁》,《杨慎》等肖像系列,这些贯注巧思的雕像现均陈列于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以雕塑艺术鲜活还原历史风采,成为定格人文记忆的生动注脚。
对于合文波而言,这些雕塑创作的价值,除作品本身外,更在于为育人领域提供了生动范本。他深知,创作者自身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实践经验,是滋养他人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就像他在构思《向前冲》时,为精准呈现历史场景中人物的动态张力,反复查阅史料、实地走访,在无数次草图修改中摸索平衡。“好的作品,特别是人物肖像,要捕捉人物独有的精神气质,需要作者潜心研究其生平轨迹与思想内核,在细节打磨中与历史对话。”合文波说,“这些从灵感萌发到作品落地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一堂鲜活的创作课,我会把这些经历分享给我的学生们”。那些关于观察、思考、试错与突破的亲身体验,便成了最具说服力的教材,让更多学生明白创造力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执着探究,源于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的耐心与勇气,最终引导他们在创作之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教学科研继续深耕
合文波始终将“将所学理念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创作”作为深耕教育领域的核心育人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他从不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复刻理论知识,而是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是思想深度与审美表达的有机融合——如同他自己在雕塑《向前冲》中既注入历史事件的厚重感,又以动态的造型语言传递出蓬勃力量一般,要求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有“灵魂”。在指导学生时,他同样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构图原理、色彩搭配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表达,比如在设计竞赛备赛期间,他会带着学生将命题与生活结合找灵感,也会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碰撞中明确作品要传递的核心思想。正是这种“理论扎根实践、创作承载思考”的指导方式,让他的学生在各类艺术设计竞赛中屡创佳绩,而他本人也因这份对教学的投入,多次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科研领域,合文波同样以“创作反哺研究,研究赋能创作”为路径,深耕视觉艺术与设计创新相关领域,这些研究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能接触到更全更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实践与科研的双项提升,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在艺术与教育之间,合文波以匠人之心打磨作品,以师者之诚培育学子。从周培源旧居的肖像到博物馆的群雕,他让泥土生灵气;讲台上,他把对造型艺术的热爱传给待塑形的学子,点亮他们探索的目光。他常说,艺术不止技巧叠加,是用线条画生活温度、用雕塑讲身边故事。当山风掠过雕像衣褶,滇池水映出人物眉宇,这些画面与教室的草图本、雕塑刀汇成传承脉络,做一个有情怀的文理人,正是他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