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踊跃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干事创业,谱写了新时代动人的“青春之歌”。毕业于昆明文理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95后”大学生温圆圆,正是基层一线新青年的“缩影”。大学毕业后,她告别家乡云南曲靖,奔赴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喀什,投身基层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她成了村里孩子们喜爱的“温老师”,更是当地群众信任的基层干部“阿依古丽”。

  奔走在田间地头、乡间小路,忙碌在乡村振兴、防疫一线,温圆圆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青年的担当与责任。眼见着乡镇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她坚定地说:“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觉得很荣幸!”

00303974844_9488eddb.jpg

上岗前初任培训学员合照(中间红衣服为温圆圆)。供图

  初到岗位 从零开始学语言克服交流困难

  第一次到喀什,是温圆圆下定决心要努力通过面试,争取工作机会的时候。她想亲眼去看看,那个许多人心中遥远的城。

温圆圆和喀什古城的一位老奶奶亲切交谈。供图

  第二次到喀什,她顺利通过当地面试和考核,成为喀什的一名基层公务员。由于喀什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所以当地为温圆圆等一批内地招录的大学生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初任岗前培训,包括维吾尔族语言学习、公务员初任理论培训等,培训合格后才安排到乡镇、村工作。

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是充满欢乐。供图

  为了方便跟老乡交流,温圆圆坚持不断学习维吾尔族语,积极参加民汉结对帮扶学习班。大半年后再下村工作跟维吾尔族村民交流,她也能听懂基本意思了。“现在我到村子里买东西、打招呼、问路等日常生活交流 ,都完全没问题,不过我还是继续和大家一起学语言,共同进步。”温圆圆说,懂了一些维吾尔族语后,沟通少了很多障碍,和大家相处得更好了,老乡们还给我取了一个维语名字“阿依古丽”。

  奔走在田间地头 勤奋学习农技知识

  从刚开始的生疏,到现在得心应手。任职至今,除了在喀什地区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人民政府工作以外,温圆圆还被派到喀热都维村、墩吕克村、巴依托喀依等村子开展驻村工作。目前,她担任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日常主抓党建、群众、农业等工作,还要每天入户走访,到村民家宣讲党的各项惠民政策。

在村民家的田地里。供图

  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大学生温圆圆也成了半个“技术指导员”。当镇里派来的农业技术员来到幸福村帮助农民解决“疑难杂症”时,温圆圆也跟在一旁抓紧时间学习农业和农技知识。如今,一年四季各季节要种植哪些农作物,什么时候播种、打药、采摘、收粮,各环节具体的规划和时间进度她都熟记于心。

走村入户。供图

  初到喀什,噶尔古城的异域风情如此别样;深入乡镇,朴实安静的村庄却又如此熟悉。相比城市的繁华,“寄宿”在村委会的宿舍里,鲜有娱乐生活,基层工作大多是看似单调的乡村日常和加班。

  但工作两年,温圆圆早已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大城市节奏太快了,不适合我。我就喜欢在村子走村入户时陪老人和孩子们聊聊天,平时能够给他们一些帮忙,我觉得这就够了”,她满足地说。

  爱心会传递 在喀什她多了一个“妹妹”

  老家在曲靖农村,家庭也遭遇过变故,阳光开朗又爱笑的温圆圆,成长路上其实吃了不少苦。在校勤工俭学,假期外出兼职……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她总是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在校期间,她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是云南省优秀毕业生,被评为昆明文理学院第五届“自强之星”,是同学们的榜样。

  “一路走来,我接受过社会各界的帮助,知道被人需要是什么感觉。”正是有了这样的同理心,她更清楚逆境中的一束光意味着什么。看到村里家庭困难的孩子,她会想到自己的小时候,也会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温圆圆和“结亲户”相处得像亲人一样。供图

  墩吕克村的老乡阿布都瓦依提一家,是温圆圆的“结亲户”。一年来的相处,早已经让他们变成了家人。几乎每个周,她都要去阿布都瓦依提家看看,因为她牵挂着这个家里正在上学的女孩。“姐姐,我还从来没有去过游乐园呢……”这句话被温圆圆记在了心里。第二周休息日,温圆圆立刻带上哈里丹木走出去,去外县玩了一天。县城新开的汉堡店、经常路过的火锅店、县里的游乐场……这些城市孩子习以为常的周末日常,温圆圆也带着哈里丹木挨个尝鲜似的体验了一遍,待她就像自己的妹妹一样。而女孩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她与喀什“妹妹的“合影。供图

  “最近我去她家做客,房间干净整洁,桌上摆满了干果、水果和馕招待我,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短短一年多,这个家庭就有了惊人的变化,让温圆圆很是欣慰。

  但其实,此前到“结亲户”家中,她总是积极行动,一面宣讲党的好政策,一面和老乡一起收拾、打扫、洗衣,用实际行动和自强自立的精神鼓舞他们。

作为党建指导员,温圆圆与喀什祖美尔服装有限公司职工们合影。供图

  “通过我的努力,让他们变得更好,对生活有盼头、有希望,就是对我这两年工作的认可。”面对未来,这个“95后”云南姑娘信心满满,“能帮一户是一户,以后的路还长,不管是五年、十年,能帮一户我都觉得就挺好!”

  “从困难学子到自强之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许多文理学子和温圆圆一样,选择到基层工作,投身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埋下美好生活的种子,默默耕耘静待收获。”学院党委书记梁子卿说,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奔向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

  云南网记者 高艺萌

原文链接:http://yn.yunnan.cn/system/2021/06/23/031528659.shtml

Copyright © 2008-2020 昆明文理学院 滇ICP备0901038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2702000102号

All rights reserved